山东多方举措积极推进曲艺保护传承

2019-08-28 12:31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任春玉 报道

本报讯 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将于9月6日至10日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31个曲艺项目将亮相曲艺周。

曲艺周的顺利举办离不开良好的保护与传承。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丰富,目前我省共普查非遗线索110多万条,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项目8个,国家级项目173个,位居全国第二位。同时山东又是曲艺大省,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曲艺项目在全国有名,全省共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有曲艺类省级非遗项目49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8名。多年来,山东在曲艺保护传承上做了大量工作,扶持传统戏曲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了曲艺艺术的发展。

据介绍,山东高度重视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着力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出台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包括曲艺在内的项目、传承人的申报、管理、扶持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推动了曲艺保护传承法治化、科学化。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52号文件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台多项配套政策进行扶持。

曲艺保护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支持曲艺发展,对精品创作、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以及院团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推荐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分配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时,对曲艺项目进行倾斜。

抓好濒危剧种、戏曲珍稀史料的抢救性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山东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对20名国家级戏曲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组织开展地方戏曲经典剧目“音配像”工作,挖掘、整理、保存各剧种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艺术经验和历史回忆,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存储。为拯救濒危剧种,探索开展出了“依团传承”的新模式,即依据其他剧种专业剧团,整理复排濒危剧种代表性剧目,使其重新出现在戏曲舞台上,让剧种得到重生,目前大弦子戏和蛤蟆嗡两个剧种的部分剧目已成功复排,并推动了相应专业剧团的重建。

为给曲艺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改善传统戏曲创作的生产和演出条件,持续加大戏曲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每年设置省级艺术创作专项资金3000万元,连续4年为全省文艺院团免费配备90余辆流动舞台车。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组织实施全省农村“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活动,该活动覆盖全省基层农村,真正做到了将戏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作为济南曲艺界一面旗帜的芙蓉馆,不仅拥有专业演出团队及演出阵地,更是在10余年的时间内承办了各类演出活动上百场,为曲艺演出与发展提供了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的场所。

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培养是曲艺保护的重要环节。依托各高等院校,探索建立“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组织对曲艺传承人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其理论基础、展演水平和推广能力。面向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承人群,举办山东地方戏曲传承人表演培训班,重点培训县(市、区)专业艺术院团,以及民营院团、民间班社的表演艺术人才。在推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曲艺代表性传承人也得到了重点关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