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35年将变成什么模样?空间战略蓝图规划中……

2019-09-02 11:02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深圳面向2035年擘画未来城市的美好

深圳特区报2019年9月2日讯 探究一座城市兴起的根源,原因很多,对于深圳而言,规划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回顾深圳城市发展的历程,每一次大的城市发展和飞跃都与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时至今日,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的地方探索出一条精细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深圳责无旁贷。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的工作部署,今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将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成立了市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全市工作方案,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时值《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8月31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受聘仪式暨第一次专家咨询会举行,深圳市委、市政府选择这个重要节点组织召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家咨询会,意义重大。会上,19位专家受聘为顾问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的13位委员围绕规划编制的原则、理念、内容等各个方面发表了看法,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深圳需要面向2035年的空间战略蓝图

深圳为什么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对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幼鹏表示,这是顶层设计与新时代规划新内涵的要求。根据2019年5月23日发布的《关于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5月28日,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指出,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要求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实现“多规合一”。

此外,这也是城市发展新使命的要求。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深圳作为湾区四大核心引擎之一,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此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省市工作部署的具体落实,该规划是指引深圳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是统筹全市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和监督全市各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的行动指南和法定依据。

《总体规划》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

此次国土空间规划与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哪些不同?

目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与以往城市总体规划有所不同,《总体规划》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在编制理念上,此次规划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强调底线安全意识;在覆盖范围上,此次规划以深圳市全部陆域和海域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范围,强调全要素全类型自然资源统一管控;在规划体系上,此次规划特别强调规划的传导与落实;在实施监督上,此次规划注重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与动态调整,最大限度保持规划的弹性。

据了解,为做好深圳国土空间规划,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相关部门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打下了较好的工作基础。2016年到2018年3月,我市开展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形成了初步成果,2017年我市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全面梳理了我市未来用地需求,优化空间布局调整的方向,这些都为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自然资源部成立以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上来,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等基础性调查评估工作,深入剖析城市发展与运行问题,基本摸清城市现状,支撑现阶段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调整划定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均已形成初步方案。

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首度亮相

8月31日举行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第一次专家咨询会上,《总体规划》编制项目组介绍了规划编制思路和初步成果,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首次亮相,亮点纷呈。

《总体规划》确定的四个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分别是:强化城市的区域核心引领,实现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更有效率的集约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实现更加公平的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实现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支撑、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总体规划》更加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性气象灾害、水资源与能源供应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更加关注民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更加关注资源环境承载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约束条件,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模式。

《总体规划》立足于区域生态安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发挥区域绿地和水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以山水林田海为基底,以生态廊道为隔离,突出“城海融合、蓝绿共生”的生态系统特点,构建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此外,在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新模式方面,《总体规划》强调加强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的可达性、耕地保护与利用模式的创新性;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总体规划》提出,要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积极推进深莞惠都市圈建设,一体化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坚持陆海统筹方面,《总体规划》将实行陆海“大资源”的整体规划管控和资源配置,强调海岸带地区的陆海空间耦合作用,促进陆海功能协调与一体化发展,促进滨海资源的高效利用。

为彰显年轻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总体规划》提出:要探索符合深圳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系统整合、充分挖掘并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要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串联集聚起来,打造移民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先锋创意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融合一体、具有深圳特色和韵味的城市文化品牌;要依托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空间格局和生态基底,进一步塑造“山、海、城”整体景观风貌。

同时,在树立民生幸福标杆方面,《总体规划》将进一步完善“租、购、补”三种渠道,供应“市场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四类住房,建立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住房供应体系。此外,要打造均衡共享、优质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教育设施方面,多渠道保障基础教育学位供给,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高校规划布局。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促进医疗资源布局均衡化发展。文体设施方面,规划一批兼具深圳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文体设施,打造一批体现城市影响力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精品。交通市政方面,围绕城市枢纽为核心,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共享的市政设施体系。培育社区中心,差异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环境友好、设施完善、活力多元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高品质城市开敞空间,完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完善绿道建设、推进碧道、森林步道规划建设,加强开敞空间连通度,提升开敞空间品质。

对于如何破解小地盘超大城市的资源困境,规划提出三点思路,一是要推动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导的存量用地成片连片开发;二要鼓励三维立体空间复合利用,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适度引导建筑功能置换,实施密度空间分区管制;三要探索区域空间协作,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发展,加强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一体化发展,打造深圳“飞地型”新城区。

专家集体把脉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在《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首次专家咨询会上,李晓江、欧阳志云、林坚等13位专家发表了看法,提出了建议。以下为部分专家精彩观点集锦。

1、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

要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责任担当

《总体规划》要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责任担当,具体说来,一是要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指标的提升;二是要加强源头创新能力,加强高等教育,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三是要加强风险防范;四是要围绕“和谐宜居”做好城市先行示范作用,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战略定位。

《总体规划》要关注城市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做好城市存量发展的文章,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中微观层面提倡空间的混合开发。

此外,要关注陆海统筹的问题。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港口功能配置不应只考虑集装箱运输,应加强海洋研究、科考、生态、制造等功能的配置。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设施、产业发展,强化历史文化建设。要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绿色低碳不仅是目标指标,应是贯穿始终的发展模式,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跨界生态联防联治工作。

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

要合理布局生态空间

要合理布局生态空间,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环境优美,实现GDP、GEP双增长。

在生态修复方面,要重视城区生态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要强化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的修复;要注意改造人工林,提升生态功能,增加GEP;山地生态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

在陆海统筹方面,要强化海岸带保护修复、河口与近海污染治理、陆海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衔接。

规划要注重国际性与前瞻性,包括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示范经验国际贡献。

3、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夏晖:

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回答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之下,如何通过高水平的空间治理体系,为深圳下一步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姓高品质生活和生态高水平保护,提供高效、可持续的空间保障这一核心问题。

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可以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绿色基础设施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要形成互补,增加城市的整体生态弹性。建议在双评价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局部尺度的环境评价,更加重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的治理。

要做好对未来不确性的应对,要加强现代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的研判。建议在国土开发强制性的目标要求下,对碳排放总量约束,以及土地复合利用等措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周秋麟:

国土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是关键

深圳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标杆”,必须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必须克服、解决的问题,以及明确达到这个目标的路径和其中存在的风险。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陆海统筹是关键。必须关注山、海、城的生态联系,将陆域和海域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建立山海城之间的生态保障体系,并把源头管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陆源污染,海洋环境自然也就好了;同时,海岸带的管控应是规划的一个重点,针对海岸带的建设管控措施涉及生态问题的是一定需要管住的,管理方式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的方式。

5、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

在规划中落实空间保障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彰显深圳特色,具有示范作用,关键是在规划中落实空间保障,具体建议包括:一要夯实家底,打造功能、责任和权益“三位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与“三调”数据的衔接,处理好历史遗留用地问题;开展“双评价”成果系统分析工作,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城市战略布局进行空间校核。二要坚持陆海统筹,创新陆海统筹弹性管理方式。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陆海功能转换区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科学合理设定并论证自然岸线保有率比例。三要区域协同,围绕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飞地发展模式。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预测对未来人口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的发展趋势,支撑城市发展战略决策。

6、原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

注重交通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

要注重轨道通道和枢纽的运作方式。要重视湾区尺度下城际轨道运营模式的研究,城市内部要注重轨道快慢线通道布局和枢纽运作的研究,降低小汽车依赖性。

要注重空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除了谋划2035年设施建设规划,也要形成面向2050年的通道资源、地下空间控制规划。

要注重交通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深圳要持续保持城市的吸引力,交通上需要尽可能控制通勤时间,保障市民的自由时间,提升幸福感;

要注重空间质量、魅力和活力。城市不仅需要高效的网络空间来保障活力,也需要以人为本的交通稳静区来展现城市的高品质生活和环境魅力。

此外,还要注重适应产业特点的交通特色化发展。城市物流系统要适应生活、生产模式的拓展与变化;工业用地、保税园区、物流枢纽等的布局要跟上产业个性化、定制化的发展需求。

7、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

进一步深化城市风险评估

深圳规划要进一步深化城市风险评估内容,包括自然灾害和非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适当增加定量分析,重点识别可能对城市战略目标、定位和核心功能实现等产生影响的重大风险,在规划中做出安排。

要理解国家对深圳全球标杆城市定位的要求。对比与东京、纽约等全球城市的差距,研究全球标杆城市的指标、内涵、条件和要开展的工作。要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特别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瓶颈问题。要在“三生”(生活、生态、生产)空间的叠加和复合利用上先行先试,借鉴日本经验,实现“三生”空间的叠加和融合。

8、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邓鉴锋:

要重视森林质量提升工作

规划提出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教育、森林体验、生态游憩等理念思路,做到生态共建共享,体现深圳敢想敢为、勇于创新的精神。

深圳林地质量有很大提升空间,应重视森林质量提升工作,重点加强低效林的改造和中幼林抚育,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林地的分级分类管理非常有必要,建议结合林地生态区位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等,衔接其他相关管控要求进行统筹划定。

9、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采取分布式、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发展是流动的,规划应顺势而为,要有充分的前瞻性。深圳要担负起湾区引擎和国家创新创业中心的使命,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将更高,规划编制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城市和地区的经验,如旧金山湾区和瑞士苏黎世-日内瓦湾区等,对于深圳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要重视对香港的研究,借鉴香港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海洋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建议对人口发展总量作出充分合理的估算,同时针对深圳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的突出特点提出相应规划措施,建设适应年轻人需求的宜居宜业城市。考虑到深圳未来产业特点和创新型、国际化城市目标,宜采取分布式、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10、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要深刻把握现代城市范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新的发展起点,要在规划理念上和区域协作上大胆创新,要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快速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原因,考虑深圳城市发展面临的短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研究未来的产业和社会形态。要深入研究现代城市范式与传统城市发展的差异,公共资源配置不能仅考虑居住场所,还要考虑工作场所,规划指标计算也不能简单以居住人口来计算。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要倡导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多中心之间有快速的联系,同时促进本地便利,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11、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建设地下和地面立体利用的典范城市

深圳国土空间规划要以人为本、关键发展要素方面分门别类理清城市家底,判断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核心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强调全域规划合一,利用现代创新的理念,结合传统规划包括城市空间、土地、建筑、交通,应急救援等一系列规划的多规合一。

要展望先进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例如先进交通工具会改变城市形态及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要充分借助新技术的作用,塑造城市空间,让全体市民享受高度智能化、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要构建以枢纽为中心、轨道为主体的综合交通,将分布式交通枢纽放在深圳人流集中的核心区,逐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地下和地面立体利用的典范城市。

12、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廖虹雷:

更好地体现深圳的城市文化特色

规划要更全面体现深圳的城市文化特色。都市田园建设方面,可增加“岭南水果种植”规划试点。文化保护方面,要加强红色文化遗产、著名华侨的历史遗存、客家移民历史文化中的围屋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以及古墟、古村落的保护,把这些充分体现深圳历史文化的根脉很好地留存下来,给我们的现代化城市増添岭南韵味和文化积累。

13、自由撰稿人、深圳系列本土自然和文化保护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南兆旭:

增强城市的包容性

深圳总体规划要加强生态保护,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要加强对资源调查,增强科学和完整性,定期向公众发布,实现从自然资源到自然资产的转变。

建议深圳建设全域自然博物城市,市民5分钟之内可以走到自然园区,把城市作为大型的自然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康复力实现生态修复;要增强城市的包容性,既包含对亚热带雨林动植物物种的包容,也包含对人的包容,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空间和机会的包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