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区打开新步骤

2019-08-13 17:14  来源: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区已成为利用特区管理模式,建设特色经济功能区的新型试验区,具有较强的开放基础,较重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从方便到自由,并扩大发展质量。生产一体化和职业与居住平衡的理念也将吸引更多的人才,使临港成为智慧聚会的新高地。

成千上万的帆竞争,数百场战斗匆匆而过。临港新区在开放和创新的推动下启航。

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宣布,引发了上海扩张和开放的又一次繁荣。

从便利到自由,开放再跨一大步

“它终于出来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期待它。”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鹏感叹道,“仔细阅读计划,我觉得干货满了,有很多重量。“

何万鹏分析说,2013年9月,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自由贸易区试点。那时,自由贸易区实验的核心是“便利”。——投资便利,贸易便利化,融资便利性和监管便利性。 “分配服务”,政府分散。这个新区的计划已经改变了对一个词的关注:自由。在整个计划中,该地区几乎所有因素流都突出了“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行动自由,就业自由,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和有序流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这个词与政策的区别.表明中国的扩张和开放有了质的飞跃。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所副院长孙元新表示,自由与便利性质存在差异。促进是指放宽现有的限制性政策和政府部门的协调。自由化是指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和自由流动。这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机制,以实现资金,技术,人员和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也将导致新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上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新区域建设成为中国深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何万鹏认为,新区规划需要国际公认的最具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应该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希望尽可能提高新区域和尽可能多的自由。”

采用特区管理模式,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

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区采用特区管理模式,注重加强经济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经济特区。按照规划,在这一地区,不仅要体制机制特殊,还要突出提升边疆科技产业能源水平的目标,为长远发展奠定发展动力。

何万鹏说,计划中有这样一段:“选择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开放性要求高,但其他领域尚未具备实施条件,并实施开放具有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政策和制度”,这段经文表明,临港新区域具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优势:既有开放的基础,也有工业基础。

“很多政策都不适合其他地区,但这里非常适合并且有很强的基础。”何万鹏说。

为什么临港有这样的优势?

首先,临港有一个开放的基础。何万鹏说,临港的双重特审经历了几轮。在此前的自由贸易区试验中,临港有浦东机场区和洋山深水港区,在自贸区试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临港拥有非常强大的工业基础。 “港口区已经发展了15年,已经收集了500多个工业项目。新能源设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企业已形成,国内外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也齐聚一堂。企业。“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伟说,临港地区也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并聚集了一批高科技一些新兴领域的项目,如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这些工业基地将在新区的特殊经济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临港有一个很好的位置。陈伟介绍说,该地区的交通条件十分优越。阳山有深海港口,浦东国际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内陆水道。这是世界上同一地区最完美的交通条件。这些是使用特殊机制和实施特殊规则的自然区位优势。

将来,这个双重特殊区域会有物理围栏吗?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表示,新区域在河流和海洋等地理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障碍。未来是否有必要在整个区域设置围栏,仍然不确定,等待实施细节公布。

新片区突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根据规划,新区将首先发展119.5平方公里,这不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起步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

“第一个区域只有119.5平方公里,有些人会感觉有点小。但是,中国实验的经验从小到大,成功率也会提高。第一区的面积很小。重要的不是该地区的大小。这是效果和好处。最好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努力实现自由和成功。“何万鹏说。

最近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陈浩介绍,为了吸引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人才,新区共提出了12项政策,将人才转移到户籍(户籍转户籍)n)以及人才采购的资格。有放松。新区突出了生产与城市一体化的理念,使工业在城市和城市都有工业。非上海居民住房限购政策的核心是留在本行业,留住人才,留在家里,让所有在新区创业的人都有归属感,留住更多的人才。(记者谢伟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