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历史旧痕为时代创新赋能

2019-08-27 14:5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工业历程的印记

工业遗产旅游一般是指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将它们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价值的新景观,这一概念正被国内外广为接受。

由于国外工业化社会起步更早,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在国外兴起早于国内。上世纪60年代,欧洲大多数的传统工业区相继进入衰退阶段,欧洲传统工业区域普遍将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对策。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目前,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在工业遗产旅游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以英国的铁桥峡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最为有名。

在1986年,铁桥峡谷成为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位于英格兰的什罗普郡,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铁桥峡谷以铁桥和鼓风炉最为著名,是采矿区、铸造厂、车间和仓库的罕见汇集区,还密布着由巷道、轨道、坡路、运河等编织成的古老运输网络,还与一些由传统景致和房屋建筑组成的遗留物相共存。通过对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的形式,铁桥峡谷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它成为一个占地达10平方公里,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得到全面恢复,青山绿水掩映着古老的工业遗址,别有一番情趣,每年约能吸引30万游客观光。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在英国取得成功。

到上世纪90年代,工业遗产旅游的潜能更是得到广泛重视,1999年德国鲁尔区还成功策划了区域工业遗产旅游专线,将此旅游形式推向新的高度。此后,欧洲还推出了工业遗产巡游线路,是一个包含欧洲主要工业遗产的跨国协作组织,通过联合政府机构、大学、工业遗产保护机构、旅游机构和公众,建立一个共同的信息传递和协作平台。

创新发展的主动选择

工业文化是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承载了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要历史节点。

长期以来,国家层面一直积极支持工业旅游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工作。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推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同年,原国家旅游局、工信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协调发展的产品格局,成为我国城乡旅游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工信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工业文化的角度形成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路,提出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等基本任务。2018年11月5日,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业文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从认定程序、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监督检查等方面,对开展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及相关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我国也将在2020年前培育100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各地陆续有成功实践证明,工业为旅游提供了新资源,名牌工业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衍生出了发展工业旅游的优良基因,旅游也为工业带来了巨大附加值。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一些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需要转型,它们不约而同地把旅游作为一个突破口。

比如湖北黄石,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了开采活动,清末建成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为华中地区的“钢铁粮仓”,地下蕴藏78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长期的资源开采留下了遍布地表的矿坑、开山塘口和工矿废弃地。其中最大的一个“伤疤”就是位于黄石铁山区的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坑,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它见证了一段曾经寸草不生的矿山硬岩废石堆放场的历史。但自1958年投产到2005年结束露天开采,其铁矿资源保有储量已不足3000万吨,被列为“危机矿山”。与其费力修补这道巨大的地表伤疤,不如让它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见证和教训。于是,矿山人走上了一条修复、改造、治理、再造的转型之路。他们利用废弃的矿坑、工业遗址和周边的生产车间,先后建成了大冶铁矿博物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等工业旅游点。

面向未来的蓝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众多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的产业也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核心战略”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全新的一支探索小分队,正是当下时代选择的缩影。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在传统工业产业衰落之后,发展服务业是必由之路,旅游业以其覆盖面广、带动性强,成为工业遗产所在城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注入发展新活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发展得宜,甚至可以成为工业遗产地区经济复兴的重要方式。

但客观事实是,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尚在探索阶段。很多工业遗产时间跨度大、数量繁多、保存现状复杂,甚至面临被二次破坏的风险。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一样重要。就旅游开发水平而言,很多工业遗产旅游仅停留在观光层面,很难适应现今旅游的发展。据中国矿业协会统计,目前已经形成了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有400多座矿山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面临经济转型的困境。

此外,公众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理解不足,对相关旅游产品的兴趣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认为,保护工业遗产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成熟社会管理形态的体现。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摇篮,应把工业遗产安全放在首位,树立物质遗存与精神文化保护并重的观念。同时,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历久弥新、永续发展。工业遗产这座富矿,不仅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的中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